“一个人去手术的时候,我心都凉了”,2021年4月26日,64岁的张培伦看着已经逝去儿子的照片,心酸的说出了这句话。
11年前,他唯一的儿子张宁海为救被困在黄山上的复旦18名学生而牺牲,年仅24岁。
令人寒心的是,当初18名学生信誓旦旦的保证,要照顾好张宁海的父母,要做他们的儿子女儿。
如今却在老人住院时,一面不露......
“复旦十八驴”事件
2010年12月2日,复旦大学硕士毕业生侯盼,在校内论坛弹出一则帖子,标题写着“野黄山穿越招募,寻找敢挑战的同伴”。
那时户外探险刚在高校流行,侯盼仗着几次短途徒步经验,计划带队闯入黄山未开发区域,号称“用最少的装备看最野的风景”。
招募启事挂出三天,18人报名满员,队伍里除了3名有过露营经历的老生,其余全是户外新手。
展开剩余89%出发前,他们只准备了简易地图、指南针和少量压缩饼干,连专业登山绳都没备。
12月11日凌晨3点,众人在黄山脚下集合,背着轻便背包钻进密林,头天还算顺利,踩着落叶前进时,有人开玩笑说“这比爬楼梯还轻松”。
可到了第二天午后,天空突然飘起冷雨,雾气像潮水般漫上山谷,能见度不足五米,原本清晰的山路变得湿滑泥泞,有人脚底打滑摔在石头上,裤腿瞬间浸满泥水。
混乱中,侯盼手里的GPS定位仪没抓稳,一下掉进旁边的溪流,定位仪被湍急的水流卷着消失在雾里。
没了导航,队员们围着那张被雨水泡软的简易地图打转,指南针的指针在强磁场干扰下乱晃。
天黑时,山里温度骤降到零度,最年轻的女生出现失温,身体止不住的颤抖,嘴唇乌青,说不出完整的话。
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,队伍被迫在一块狭小的岩石下安营,没人带足够的保暖装备,只能挤在一起发抖。
有人摸出手机,屏幕在雾里闪着微弱的光,信号时断时续,折腾到很晚,一条求救短信终于发了出去,接收人是其中一名队员的母亲。
这位母亲收到短信之后,立刻联系了当地的警方,警方知道事情的严重性,便联系了黄山地区警方。
黄山方面,在第一时间组织了两百多名由民警、消防员和黄山的安全员组成的队伍,他们向着黄山未开发地区进行搜救。
23岁的民警牺牲
到达之后,为了能够尽快找到这18个人,两百多人的队伍分成十个小组,分头进行搜救行动。
在搜救过程中,因为下雨的缘故山上的泥土变得泥泞,众人行动十分不便,有人滑倒时抓住旁边的灌木,枯枝划破手掌,血珠滴在泥里瞬间化开。
经过长达六个小时的搜救,对讲机里传来沙哑的呼喊:“找到了!”
当时,年仅23岁的民警张宁海第一个冲过去,很快便看到了18个缩成一团的年轻人。
最外面的男生抱着膝盖发抖,怀里的女生脸色铁青,嘴唇哆嗦着发不出声音。
张宁海把自己的救生衣脱下来,套在那个最瘦小的女生身上,随后急忙喊道“请跟我走,我来为大家照亮”。
下山的路是沿着悬崖凿出来的石阶,最窄的地方只能侧着身过,外侧就是深不见底的雾谷,他让学生们排成一列,贴着岩壁走,自己走在队伍前列,手里的手电筒始终照着脚下的路。
走到第三个拐角时,排在队尾的女生脚下一滑,尖叫着向后倒去,张宁海伸手去拉,女生的背包带却从他手心滑开。
为了稳住重心,他猛地往外侧一倾,但是就在这一瞬间,他踩空了。
后面的队员只听到“啊”的一声闷响,再用手电筒往下照,只剩翻滚的白雾在悬崖里打转。
两个小时后,当队友们在谷底找到他时,裤腿上还沾着给学生们开路时蹭到的泥,抬着遗体下山时,天刚亮。
获救者的冷漠
被救的学生们只是在那里站着,没有一个人前去关心下恩人的事情。
有记者举着相机凑过去,镜头里的男生还在低头刷手机,女生们互相整理着被刮破的头发,说起昨晚的经历,嘴角甚至带着点劫后余生的笑意。
张宁海的追悼会开在三天后,灵堂前他的父母捧着镶着黑框的遗像,母亲的哭声隔着三里地都能听见。
可那18个被救的学生,再被获救的当天便乘坐火车离开了那里,连个花圈都没送。
复旦校内论坛出现了更刺眼的话:“要是救援别那么急,也许就不会出事。”“我们也不想的,是他们自己没做好防护。”
直到网上骂声铺天盖地,“复旦18驴”的标签刷爆热搜,他们才在学校的安排下,搞了场二十分钟的悼念会。
发言人念着“会承担起赡养英雄父母的责任”,声音平稳得像在背课文,台下的相机咔嗒作响,记录下这场迟到的、敷衍的“歉意”。
那时的张宁海父母,还攥着这张照片抹眼泪,以为孩子们只是一时胆怯,他们不知道,这18句轻飘飘的承诺,会在往后的11年里,变成扎在心头拔不掉的刺。
11年后虚伪承诺被揭穿
2021年深秋,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里,张宁海那已经64岁的父亲张培伦,被医生告知需要进行手术。
为此,张培伦揣着攒了半年的退休金,一个人办了住院手续。
手术当天早上,护士推着车床来接人,看见老人正对着手机屏幕发呆,照片里是穿警服的张宁海。
麻醉前,他被推进手术室,路过护士站时,听见几个小姑娘在低声说话,“那是张宁海烈士的爸爸。”“就是十年前救大学生牺牲的那个?”
等他醒来,床头放着保温桶,里面是小米粥,护士说“食堂师傅特意给熬的”。
接下来的几天,换药的护士总会多聊两句,保洁阿姨拖地时会顺手倒了尿盆,连送饭的护工都多给了个馒头。
这些温暖,本该有18个人来给,可从2010年到2021年,11年里,那18张年轻的脸,只出现在那张悼念会的照片里。
张培伦的手机从没接到过他们的电话,逢年过节,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对着儿子的遗像摆碗筷。
有次社区来慰问,问起那些学生,老人摆摆手:“娃们在大城市打拼不容易,别添麻烦。”
这事被网友捅到网上,评论区炸了锅,“18张嘴说要养老,11年连个电话都没有?”“他们偷走的不光是张宁海的命,还有做人的底线!”
虽然网络上的声讨的激烈,但是张宁海用命换回来的18条年轻生命,早就把那份沉甸甸的承诺,丢进了风里。
而这世间最凉薄的,从来不是岁月,是那些轻易出口、又随意丢弃的誓言。
参考文献
人民资讯——2021-05-25《11年前冷漠的“复旦18驴”:曾承诺照顾烈士家属,如今其老父亲独自住院》
人民公安报——2010-12-14《安徽民警张宁海护送被困学生途中坠崖牺牲》
发布于:辽宁省股票怎么买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